洗筐机咋把脏筐‘洗干净’?
不管是装过卤鸭掌的塑料筐,还是盛过蔬菜的周转筐,用久了总会藏污纳垢 —— 网格缝隙沾油渣、角落卡菜叶、底部积污渍,单靠手洗又费力气又洗不彻底。这时候洗筐机就派上用场了,可它既没有 “魔法”,又不能像人一样用刷子抠缝隙,到底是怎么把各种脏筐洗干净的?今天就带大家看一场脏筐的 “清洁闯关记”。
**
第一关:预处理,先给脏筐 “减减负”
脏筐刚送进洗筐机,并不会直接冲水洗 —— 得先过 “预处理关”。机器入口处有个倾斜的传送台,上面装着软质毛刷辊,当筐子顺着传送台移动时,毛刷会轻轻扫过筐子表面,把粘在网格上的大块残渣(比如没倒干净的鸭掌皮、菜叶碎)先刷下来。这些刷掉的垃圾会掉进下方的收集盒,避免后续堵塞喷水口。
要是遇到特别脏的筐子,比如沾了干硬油污的,预处理环节还会喷出少量温水(约 40℃),把油污泡软,就像我们手洗前先泡一泡脏碗一样,为后续清洗 “省力气”。这个步骤看似简单,却能减少后续清洗的压力,避免污渍越积越难处理。
第二关:核心喷淋,360°“冲澡” 不遗漏
预处理后的筐子,会被传送带送进密闭的清洗舱 —— 这是洗筐机的核心区域,藏着 “全方位清洁” 的秘诀。清洗舱内壁、顶部和底部,都均匀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喷淋口,就像无数个小水龙头,能喷出高压水流。
这些喷淋口可不是随便装的:侧面的喷淋口对准筐子的网格缝隙,顶部的对准筐子内侧,底部的则向上喷洗筐子底部,形成 360° 无死角的水流覆盖。水流压力会控制在 0.3-0.5MPa 之间 —— 既不会太大力把筐子冲变形,又能冲掉缝隙里的顽固污渍,比如粘在塑料网格上的油污、卡在角落的食物碎屑。
更贴心的是,喷淋水的温度会根据筐子的脏污程度调整:洗普通脏筐时用 60-70℃的热水,借助温度软化油污;洗沾了蛋白质残留(比如蛋液、肉汁)的筐子,会把水温升到 80℃左右,更易分解残留物。同时,水中还会按比例加入食品级清洗剂,既能增强去油效果,又不会留下有害残留,符合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。
第三关:漂洗去残,清水 “收尾” 更安心
用清洗剂洗完的筐子,表面会残留少量清洗剂,这时候就需要 “漂洗关” 来收尾。清洗舱后面紧接着就是漂洗舱,这里的喷淋口会喷出干净的常温水,压力比清洗舱稍小,温柔地冲掉筐子上的清洗剂残留。
漂洗舱的水还有 “循环利用” 的小设计:用过的漂洗水会经过滤网过滤,去除杂质后重新泵回喷淋系统,既节约水资源,又能保证漂洗效果。有些洗筐机还会在漂洗舱末端加一道 “清水喷淋”,用新鲜的清水再冲一次,确保筐子上没有任何清洗剂痕迹 —— 毕竟这些筐子还要装食品,一点残留都不能有。
第四关:烘干防潮,避免 “二次污染”
洗干净的筐子如果带着水,堆放在一起很容易滋生细菌,所以较后还要过 “烘干关”。漂洗后的筐子会进入烘干舱,舱内装有热风装置,能吹出 40-50℃的温和热风,均匀吹过筐子表面和缝隙,把水分吹干。
烘干温度不会太高,比如塑料筐的烘干温度不会超过 60℃,避免塑料受热变形;金属筐则会适当提高温度,加快水分蒸发。烘干后的筐子摸起来干爽,表面没有水渍,既能避免细菌滋生,又方便后续存放或直接使用,不会因为潮湿导致 “二次污染”。
其实,洗筐机的洗筐原理,就像给脏筐安排了一场 “定制化清洁套餐”—— 先减负、再全方位冲澡、接着收尾去残、较后烘干防潮,每一步都针对筐子的特点设计,既洗得干净,又保护筐子不受损。正是这些细节,让原本费力气的洗筐工作变得轻松,还能保证卫生标准,特别适合食品加工、餐饮配送等需要频繁使用周转筐的场景。
需要我帮你补充一份不同材质筐子(塑料 / 金属)的清洗参数表,方便根据筐子类型调整设备设置吗?